
英商德記洋行
見證‧近150風華歷史之『英商德記洋行』
清同治3年(1864年)安平設海關,正式開港,洋商隨即紛紛在此設立洋行
「洋行」指的是,外商在中國各地所設的商業辦事處~
當時建於安平的早期洋行都在舊港口附近
最有名的五大洋行中,英商有德記、怡記、和記三洋行
美商為呷記洋行,德商為東興洋行
原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是英商洋行中碩果僅存的
為市府所認定的三級古蹟~
整棟白色建築外觀,呈現出高雅大方的姿態
搭上左右空地上所種植的花草樹木,讓人感到一股清悠之氣息~
原英商德記洋行,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
台灣割讓日本以後,日本政府將鴉片、樟腦等大宗貨物交易權收回專賣
洋行貿易量銳減,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影響船舶載卸,紛紛關閉
唯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西元1911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本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
台灣光復以後,再改為台南鹽場辦公廳舍
民國68年,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做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英商德記洋行為一長方形的西方建築物,長二十英丈,寬十二英丈
整棟建築坐北朝南,典型的西洋殖民地式建築~磚造的樓房與高台階
兩層樓的洋房建築,視覺上有別於傳統的閩南風格建築~
兩座並排的“歇山式配”屋頂
(歇山式屋頂,原來只准官署使用,後來也有部份民宅引用)
屋頂為桁架系統,上鋪瓦片,分成左右二個屋頂,均為四坡排水
主樓梯設於正向中央
一樓原為行員宿舍,走道居中,左右各有三間房間
現在這些房間,則作為先民來台日常生活情景的展覽室
藉著栩栩如生的蠟像
來展現台灣先民各種族的生活型態
裡面有閩南、客家、原住民、平埔、荷蘭人等
東西南三面均繞以拱廊
採拱廊模式的建築,可以遮擋雨水及防止日曬
因而拱圈成為建築上很重要的元素~
二樓空間與一樓房間相似,但走廊圍以綠釉瓶飾欄杆,加上白色粉牆
讓人有彷彿來到小白宮的感覺~
位於洋行旁的樹屋管理中心也吸引不少遊客在此拍照
這棟原本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房舍,再換上色彩鮮豔新裝後
倒是抹煞了許多人的底片
想想這面牆的熱門度~也是不同凡響
『英商德記洋行』是台灣與西方貿易的歷史證物
也展現出將近150年的絕代風華~
======================================================
英商德記洋行
地址:台南市古堡街108號
電話:06-391-3901
開放時間:08:30~17:30
======================================================
此篇文章被閱覽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