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艋舺清水巖,俗稱艋舺祖師廟,位在台北市萬華區


在清乾隆52年(西元1787年)建立~


為一座受道教、台灣民間信仰影響極多的廟宇


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並稱「台北三大廟門」~



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師,並配祀天上聖母媽祖關帝君文昌君地藏菩薩


魁星福德正神等眾神祇


是台灣三級古蹟~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台北盆地周圍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


故大台北地區清水祖師林立


艋舺祖師廟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合稱台北地區三大祖師廟


三大祖師廟中,又以艋舺祖師廟最具歷史特色


象徵泉州三邑人同安人漳州人客家人外的第四種移民勢力~安溪人


還見證了「頂下郊拼」,這場影響台北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


廟內奉祀之清水祖師,傳說甚多,根據文獻記載



清水祖師,台灣民間習慣稱祂祖師公



又稱麻章上人、蓬萊祖師、烏(黑)面祖師、落鼻祖師、清水真人和昭應大師


誕生於宋朝福建永春縣,俗家名傳說不一,有陳昭、陳應、陳昭應


其施醫濟藥,為民祈雨救旱,鄉民為表感激


在其居住的蓬萊山石室建精舍,名為清水巖,成為安溪地方的守護神


相傳清水祖師清水巖內修行時,有鬼怪用大火將祖師燻得「面目全黑」


祖師卻是毫髮未傷,「烏(黑)面祖師」由此而來~



據說每逢天災巨變前,便會落鼻示警,因此又有「落鼻祖師」尊稱~


艋舺清水巖不同於一般廟宇坐北朝南的風水,其建築方位為坐東向西


原為「三殿兩廊兩護龍」之殿宇建築~


寺廟原來格局完整,後殿曾毀於火災,迄未重建


目前僅存為「二殿兩廊兩護龍」之格局~


總面寬七開間,主殿立面三開間~此為“七包三”之形式


前為三川殿,採用“假五門”的形式


(開五門是帝皇格的神祇才配用,清水祖師只配三門



屋頂設計採錯落的三川脊式


三川殿明間則以虎、豹、獅、象扛起脊上加脊的「西施脊」


使得原本樸實的古廟~增添華麗的色彩



祖師廟歷史悠久,在前殿中門前立有抱鼓石,並有一對粗壯的蟠龍石柱



步口龍虎堵上的磚雕圖騰,左為「南極仙翁」,右為「麻姑獻壽」



額題“嘉慶丁醜年桐月吉旦”


兩側的山牆,有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磚雕圖騰


是廟中現存最古老的藝術品~


樑架、石壁、龍柱上,也都刻有清朝的帝號年代,都是渾厚樸拙的作品



石堵、抱鼓石石窗之雕刻呈現清代同治年間之特色



人物花草的造型富於拙氣~




正門對聯書:「為清水,為蓬萊,此地並分法界;是金身,是鐵面,入門便見真容。」


還見光緒皇帝御賜「功資拯濟」匾額一面~



正脊上精美的交趾陶人物(八仙座椅),角色清晰可辨、動作俐落



中為正殿,格局方正,進深六柱,採「硬山式」翹脊屋頂



拜殿也有粗壯的蟠龍石柱一對



前殿正殿間以左右廊相連構成中庭




兩側護龍中軸建築以過水廊相接~為台灣寺廟典型之格局







正殿神龕後方留設通道及格扇門,以穿心廊形式與原有之後殿相連~






拜殿兩邊棟架各有一對獅座



正殿大木採三通五瓜,瓜筒瘦長~氣勢夠



雀替雕飛魚~據傳牠好吞火


左右護室過水廊與正殿相連~



所以祖師廟曾被稱為表現清代中期最具特色和藝術水準的台灣廟宇


此廟在日治時代,曾設洲立二中,即今成功中學之前身


正殿前,就是這個景,電影《艋舺中很多劇幕就是在這裡~



廟的後方尚有兩隻龍柱~這龍柱看的出歷史的痕跡



還有許多石柱的底座





精緻的牆面紅磚瓦、窗戶雕飾,右方牆面還有花瓶雕飾







2010年2月上映的一部台灣電影《艋舺


主角們所居、結義之背景地點即在艋舺祖師廟




大多數場景也幾乎都在祖師廟




甚至有不少是在祖師神像前拍攝


連電影海報的背景都能見到清水巖祖師廟



其實年輕人不愛看廟,搭配偶像電影


讓更多人認識台灣的廟宇古蹟~


=====================================================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


電話:02-2371-1517


=====================================================



此篇文章被閱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華仔凡人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