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貴角燈塔
享受完浪漫地中海風情的幸福石門
帶著興奮的心情~我們要驅車前往『富貴角燈塔』
繼續為華仔的夢想~走訪台灣35座燈塔而努力
黑白相間的『富貴角燈塔』,置身在富貴角海岬,位在臺灣本島最北端的一座
這也代表著華仔正佇立於台灣的最北端
『富貴角燈塔』塔高14.3公尺 ,燈高31.4公尺 ,公稱光程為26.8浬
舊名為『打賓』或『打鞭』的富貴角,原來是此地平埔族原住民的譯音
清乾隆27年(西元1762年),荷蘭人法倫泰因為在其所著作的《新舊印度誌》中
將富貴角記為『hoek』,意思為海岬,後人便採其譯音稱此地為『富基角』
直到日治時期才更名為『富貴角』
與麟山鼻遙遙相對的富貴角,就像鸞生兄弟般
擁有相近的地質環境與地形景觀,同樣是因為火山熔岩的流經所形成
並且也同時具備了岩塊堅硬、砂粒充足及風勢強勁等三類,足以生成「風稜石」的必備條件
富貴角的風稜石在數量及規模上都相當可觀,稱得是台灣首屈一指
風稜石,係來自大屯山上群噴發崩落下來的安山岩塊
經由東北季風長期挾帶細沙吹襲磨蝕,造成平坦的蝕面
因強風的方向不一,就會形成尖銳的稜角~為大地所帶來的精采創作
遊走在富貴角公園內,還可以看到由石門礁岸所形成的老梅海灣地形以及沙丘
當然也還有同樣因應強風而生的風剪樹,與固守在沙地上沙灘植物
前往『富貴角燈塔』的步道還滿好走的,沒有太大的起伏
徐徐海風吹來,走起來很舒服
在澎湖可看到美麗的天人菊,在富貴角也出現在眼前
走在步道往右手邊望去,可以看到核一廠的幾支紅白相間的大風車
在老梅海岸上可見特殊景觀「石槽」
老梅海岸位於富貴角岬角東南側一公里處
有老梅溪發源於竹子山,向北經由老梅村入海
由於受東北季風及波浪搬運堆積作用,形成海岸沙丘
介入沙灘與海水間的特殊景觀「石槽」,起因於海岸地層的上升
礁岩經長期波浪沖刷,質地鬆軟的部份被侵蝕
剩下較堅硬的部份就形成縱向溝槽
自然景觀的獨特,引領著旅人欣喜的探究大自然的神奇
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日本人在佔領台灣之後
為了建設日本與台灣兩地之間的海底電纜及航路標識
隔年(西元1896年)就在台灣的最北端,興建了日本人據台後所建設的第一座燈塔~『富貴角燈塔』
當時的『富貴角燈塔』,塔身是八角形鐵構造,圓形塔身由八面斜支腳支撐
高度30公尺,因當地常有濃霧,燈塔外觀漆成黑白平行相間的條紋便於識別
51年時,『富貴角燈塔』改建成為今日的八角形混凝土塔
並且保留了原本黑白相間的塗裝型態,不過改建時因空軍反應塔身過高,影響雷達掃瞄效果,因此決定拆除部分已經建好的塔身,而保留今日所見14.3公尺 的塔身
富貴角燈塔在啟用之後,因為受到地形及氣候影響
常常需要面對秋冬時節的霧季,以及無常的天氣變化
使得導航的工作受到嚴重影響,威脅著鄰近海域往來船隻的安全
為了因應這種特殊的氣候,日本人特別在燈塔內加設了霧笛
只要在濃霧籠罩的天氣,就可以藉著笛音,警告船隻注意航海的安全
『富貴角燈塔』也是臺灣本島各燈塔當中,唯一設有電霧號的一座
『富貴角燈塔』並不開放參觀,所以只能在外頭看看
裡頭除ㄌ燈塔外,依然建有宿舍、倉庫
雪白色建築物搭配藍天大海,還頗有地中海風情般的感覺
往燈塔旁走過去,就可以走到全臺灣最北邊的地方
這裡往北邊望去就是茫茫大海ㄌ~
『富貴角燈塔』的正面,這是從牆外拍的
百年來,矗立於海岬的『富貴角燈塔』,黑白相間突兀的色彩
早已成為北台灣海岸重要且獨樹一格的地標
現在藉著步道的修築與連通,讓人們得以在欣賞獨具特色的海岸風光之餘
也能夠親臨其下,感受其歷史的悠久與深遠的時代意義~
除了賞景與懷舊,同樣地處於富貴角風景線上的「富基漁港」
則是以新鮮的當令海產,深受老饕們的讚譽
成為現今旅人們尋訪石門美食的重要據點
彷彿天天都是豐收的日子,自海中歸返的漁船
總是滿載著各式鮮活的魚蝦貝類靠岸
這應該是人們踏入富基漁港後的第一印象吧
當我們決定要在「富基漁港」享用晚餐時
發覺雖然海產都很新鮮,但是這裡除ㄌ選購的水產算價格外
交由漁港內的海產店,代為烹調料理也須需費用
我們算一算不怎麼划算,似乎不便宜
於是選擇轉往三芝市區去吃晚餐囉~
======================================================
富貴角燈塔
地址:台北縣石門鄉楓林1號
======================================================
此篇文章被閱覽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