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美燈塔‧高美濕地
炎炎夏日~豔陽高照
華仔美美當然選擇近傍晚時分去『高美濕地』,才不會熱昏頭及曬傷
順便欣賞夕照美景,也可造訪『高美燈塔』
其實一路從台中市區開車過來總覺得怎麼那麼久
原來我們開在外環道路上,經過邊開邊問路~
才來到進入『高美濕地』的高美路口
每逢假日總是吸引大批遊客前來,造成塞車景象
這也造就附近店家停供停車位收費的生意
我們選擇離高美濕地近的店家停車,收費一律NT.$50元
走沒幾步路,『高美濕地』就在前面,而『高美燈塔』也在右前方不遠處
創建於民國56年5月1日的『高美燈塔』,是台灣唯一紅白相間的燈塔
座落於台中縣清水鎮大甲溪出海口南岸
興建主要是為了彌補桃園縣白沙岬燈塔與澎湖群島北端目斗嶼燈塔間
長達一百浬海域間,沒有明顯標誌以指引航行船隻的缺失
藉此得以兼顧西部海岸航行及梧棲港內進出船隻的安全
也成為台灣中部海域船舶的明燈
民國65年,台中港成為國際港口,民國71年,將高美燈塔的燈器拆解下來
改裝設在台中港內遠東倉儲頂樓上,成為「台中港燈塔」
民國86年,「燈」再次搬家,搬到台中港新建大樓際繼續使用
取而代之成為台灣西岸的明燈
而『高美燈塔』則保留於原址,雖成為所謂「斷頭」燈塔
現成為台中港燈塔員工的宿舍園區
「高美燈塔」為一紅白相間八角形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是台灣燈塔獨有的裝扮
塔高34.4公尺,含主燈高為38.7公尺,約十二層樓高
「高美燈塔」園區,採英國式庭園設計,可是華仔無緣入內參觀
為了讓屋頂不會因泥沙累積而長出植物,造成屋漏現象
建築物採平頭式屋頂,且漆成白色,十分有趣
燈塔旁邊古堡造型的幼稚園,與燈塔一樣都是搶眼的地標
燈塔由財政部關稅總局管理,台灣地區燈塔總共有35座,本島19座,離島16
座
台灣自清朝開埠後,乾隆43年(1778)於澎湖外垵西海口岸興建一座七級石塔
塔頂燃燒油燈,作為船隻航行標識,為台灣燈塔之起源
台灣燈塔以建造時間可分三個階段:
清領時期的澎湖石塔、鵝鸞鼻、高雄及淡水燈塔等
日治時期的富貴角、鼻頭角、目斗嶼及綠島燈塔等
台灣光復後的高美、基隆嶼、蘭嶼、台中港及芳苑燈塔
接下來就要去走訪『高美濕地』
高美在清代起稱為「高密」,在日據時代才改稱「高美」
早期這裡是高美海水浴場,從公車的終點站名稱還保留本名稱
可以知道以前應該是戲水的天堂
後期因台中港興建防波堤之故,導致大甲溪的沖積沙在此淤積
讓這一大片潮間帶反而成為生態的天堂
「高美濕地」位於清水大甲溪出海口南側,面積廣達三百多公頃
依植被、土質種類、淡水注入情形等,可分為七類
同時擁有泥質及沙灘兩種地質,以及與河口沼澤地緊緊繫在一起
因豐富的地形而創造出生物的多樣性,孕育成豐富自然生態資源
因此成為國內少數雁鴨集體繁衍生息的區域
也成為喜好賞鳥人士的新興聚點,已受到自然保育人士的關切
遠處一排林立的壯觀風車
這裡是假日人潮湧入戲水的地方~
可以看到民眾密密麻麻的在濕地間享受戲水的樂趣
大家都在這裡玩的不亦樂乎
華仔美美懶的下水玩耍,看到那泥濘就怯步
只有在河堤邊步道漫步欣賞濕地之美,等待夕陽餘暉的出現~
有人在堤防上賞景發呆,互聊心事…
有人就把鞋留在原地~赤腳去感受濕地風情
也有人在此騎自行車兜風,悠遊自在
聚集的小攤販,在這裡好不熱鬧
最後華仔美美只是靜止的坐著,不作什麼~
望著這片被夕照染色的大地
一種沉和的心境~是忙碌生活中難求的片刻祥寧
而那廣大的天際,就如同太陽公公的畫布一樣
隨著他的步履而有了不同的面貌
太陽公公在這裡恣意的作畫,揮攦出一幕幕的風情景緻
繽紛炫麗的夕陽,將『高美濕地』點綴得更加浪漫~
遼闊無限的濕地草原,營造出高美的另一種草原之美
即使大地歸於平靜,那不停轉動的風車
仍是盡責的運轉著~日以繼夜
一個遼闊似無邊際的『高美濕地』
白天的天空是那麼廣闊、那麼湛藍
傍晚的落日黃昏美景,讓人陶醉其中
這裡的美,讓無數人的相機記錄下來分享~
========================================================
高美燈塔
地址:台中縣清水鎮高美路748號
========================================================
此篇文章被閱覽次